• 2018-02-03 02:59:06
  • 阅读(7641)
  • 评论(6)
  •    原标题:“张衡一号”卫星顺畅升空,今后能够从天上“看到”地震

       据我国之声《新闻纵横》报导,2号下午15点51分,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乘坐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直插云霄、奔赴太空,顺畅进入预订轨迹。此次使命还搭载发射了“少年星一号”、等六颗国内外的细小卫星。

       “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量具有在轨运转高精度地球物理场勘探卫星的国家之一。它发明晰我国卫星研发范畴的多项初次,整体技能指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能指标抢先国际先进水平。真的能够在天上“看到”地震吗?别的,发射成功对我国地震观测研讨又将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作,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作地震的方向。”经过实验,与所设制,契合如神,自从有书本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从前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缺乏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作地震,世人所以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作的当地。

       这是《后汉书·张衡传》中关于“地动仪”的描绘,公元132年,张衡发明晰国际上最早的地动仪,创始了国际地震勘察研讨的先河。一千多年前后的今日,我国首颗电磁监测实验卫星进入太空,为了留念张衡,卫星被命名为“张衡一号”。

      “9、8、7、6、5、4、3、2、1,焚烧!起飞!”

       昨日下午15点51分,“张衡一号”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划过一道火箭长长的尾焰后,卫星很快顺畅进入预订轨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志芬宣告:

       “电磁监测实验卫星使命发射圆满成功!谢谢咱们成都高铁学校!”

       张衡一号规划寿数五年,由渠道服务舱和有效载荷舱组成,总重量约730公斤,外形为一个长、宽、高都大约是1.4米的立方体,单太阳翼,装载有6根扩展长度4米多的卷筒式伸杆组织,收拢时只要手掌巨细,打开后长度均到达约5米,到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监周峰介绍,卫星上搭载的有效载荷共3大类8种,其间,勘探电磁场的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载荷填补了我国在近地磁场精确勘探范畴的空白,与国际上先进的履行地球磁场勘探使命的德国卫星和欧空局卫星比较,载荷技能指标适当,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其间意大利载荷与咱们我国研发的高能粒子勘探器互为补充,联合完结整个空间高能粒子的勘探作业;奥地利载荷首要为中方研发载荷的矢量磁场勘探数据供给标量的校准。”

       国防科工局体系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明,这颗卫星是我国全新研发的国家民用航天科研实验卫星,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勘探卫星计划的首发星:“首要是用于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为构建我国的天空位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树立一个重要的研讨根底。”

      “张衡一号”可剖析全球7级、我国6级以上地震

       地球电磁场部分源于地球内部,也与太阳和电离层的改变等有关。正是有了地球电磁场,咱们才干经过指南针辨别方向。我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进一步解说说,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一起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含地球电磁场改变等许多信息,这就是地球物理参数。张衡一号就是要对这些地球物理参数进行研讨。“地球物理参数,这物理参数多了,电磁场、地磁场、形变、专业化地下流体,地下水呀还有引起的动物反响,这些东西要经过科学研讨搞清楚,这些信息和地震孕育有什么关系。”

       不过,电磁场的改变仅仅地球物理场的一个根本的物理参数,并不代表悉数的电磁场在地震之前一定会发作改变。我国航天科技集团电磁监测实验卫星体系总规划师袁仕耿说:“咱们现在是选取了地震效应开释进程中,比较显著的在电离层上能够观测到的电离层的改变,所以咱们这颗卫星自身不是直接来观看地震发作的进程。”

       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磁性、磁场和引力,卫星也不破例。运转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迹上,还要统筹近地轨迹强壮的地球磁场,此刻要想精确勘探地球磁场的纤细改变,对卫星的电磁洁净度就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让卫星自己的磁性对磁场丈量影响减小到最小。现在,张衡一号的磁洁净度到达0.33纳特,到达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张衡一号卫星高精度磁强计主任规划师周斌举例证明,这就像在一个强布景下,测一个十分弱的改变:“有点类似于一个大象上面爬上一只蚂蚁,那么咱们把蚂蚁分辩出来,就是要到达这个程度,最要害的并不是光把蚂蚁分出来,分辩蚂蚁的一起我还要把大象称出来,描绘的差错呢也不能超过这个蚂蚁的巨细,对载荷来说的话,我总结一下就是要求有三点,第一个活络,第二个安稳,第三个精确。”

       经过这颗卫星,就形成了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归纳观测渠道,不同于只能观测有限规模的地基渠道,它将剖析全球7级、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副总师申旭辉解说说,至少6级是考虑了三方面要素:“6级以下的地震一般来说不会形成显着的损坏;第二呢我实践上是要再把一切的地震监测起来,那我得需求许多的人力投入,许多的核算体系的投入,本钱太大。第三个就是科学上来看,5级以下的地震,它能量有限,所以缺乏以有许多显著性的信息到电离子层里边去。”

       这样的电磁信息怎么能够确保能精确监测到?申旭辉答复,卫星在轨期间将每5天完结对地球上同一地址的重访,观测区域可掩盖地球南北纬65°内的区域,要点观测区域掩盖我国陆地全境和陆地周边约1000公里区域以及全球两个首要地震带,这就从时刻和空间上确保了信息、数据的获取:

       申旭辉说:“整个我的运转团队理论上我是24小时不间断的在作业的,有数据下来我立刻处理。然后别的一个地震前的,比如说假设我这十天间有了信号,我卫星曩昔,那么我能够至少十天内能够有两次信息。”

       除了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张衡一号还能够为展开空间气候预警及通讯导航环境研讨供给重要的根底数据。我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说,卫星的发射和投入运用,将使我国初次具有全边境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能才能,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具有在轨运转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勘探卫星的少量国家之一。后续卫星计划于2020年发射。“后边还有重力卫星,就是测地球重力的,地下规则、运动规则、地球运动规则和地震运转开展规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跟着咱们这张衡一号、张衡二号、张衡三号往下去推,咱们监测的根本的地球物理参数可能会再添加。监测的精度可能还会有要进步,监测的才能也会有大的进步。所以对地球内部运动对地震运转开展的规则的知道,将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首颗教育同享卫星“少年星一号”一起升空

       正是科研长辈们的尽力支付,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才有了愈加茁壮成长的土壤,让才智起航。也就在昨日(2号),承载着10万中小学生的构思和愿望的我国首颗教育同享卫星“少年星一号”相同作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上的“乘客”之一被送上太空。

       据了解,在完结在轨测验后,“少年星一号”将面向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组织敞开卫星通讯资源,服务于我国中小学生航天科普教育。

       “少年星一号”是“我国少年微星计划”的重要效果,这项由我国宋庆龄基金会、我国科学技能协会和我国教育学会联合建议的计划自2016年4月发动以来,招引了10多万名我国中小学生参加卫星功用的构思规划。九霄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介绍说:“孩子们提出是否用卫星与外星球联络,还想在卫星上种个豆子,是否能够协助非洲的孩子寻觅水源,是否能够完结全球的wifi和万物互联。”

       在学生天马行空的构思幻想中,研发团队进一步对可完结构思进行归类,终究遴选断定了“少年星一号”的方针构架。九霄微星首席技能官兼卫星整体规划师刘丽坤博士通知记者:“但实践考虑到,这颗卫星比较小嘛,许多工作经过一颗小卫星是很难完结的。后来咱们依据卫星的才能选用构思,终究是落到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这种无线电的通讯,别的一个就是太空的摄影,首要是具有这两种功用。”

       在轨运转之后,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组织都能够运用“少年星一号”的数据和功用,将为中小学生供给测控实在卫星的体会,发明出全新的航天科普教育场景。九霄微星教育事业部产品总监李天麒介绍:“现在,测控站分为主站和分站,少年星主站坐落我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明交流中心,经过主站,咱们能够看到在卫星飞控大厅看到的画面,包含卫星的根本姿势信息,轨迹信息,猜测图等。除测控主站外,咱们还建造了包含海南文昌中学、郑州四中、北京永泰小学和北京五十七中在内的十余个学校测控分站。”

       现在,依据“少年星”研发与测控的中小学航天科普课程体系开始树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并经过测控站完结技能转化和同享。

       谢涛表明,后续将会进一步完善分站建造,并持续依据教育反应,持续改进教育计划,添加更多的趣味性:“2018年年末之前,咱们争夺到达100家地上分站的建造,一起咱们会发更多的卫星,给这些分站供给六合互联互通,给更多孩子供给自己着手参加制作并控制卫星的时机,激起孩子对不知道国际的探究。”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