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警方通报,将数千人的“发财梦”完全打碎。
近来,深圳南山警方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了一同以发行虚拟钱银为名、行诈骗之实的集资诈骗案。涉案虚拟钱银为“普银币”,由深圳普银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普银公司”)经过其官网和收买的“趣钱网”P2P渠道发行。
据警方通报,现在“普银币”受害者超3000人,涉案金额约3.07亿元,最高单个损践约300万元。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捕获,警方现在正在追讨其他犯罪嫌疑人,追缴赃物。
普银币的宿世此生
在普银茶业官网,公司被界说为是一家区块链公司,自称是国内第一批调集理论、技能、商场开辟三位一体的区块链工业推行组织。其中心事务产品为普银———以产品组合的本位制数字钱银形状推向商场。
简略来说,“普银”并不是纯虚拟的数字钱银,而是具有财物绑定的数字钱银,1枚普银对应价值1元人民币的普洱茶。普银公司出售的普银数量相对应会有对等普洱茶作为产品,随时等候消费者提取。
南山警方介绍,普银茶业在未获得国家行政部门颁布的金融许可证的情况下,经过互联网、微信等媒体对外宣扬成都高铁学校其具有一大批普洱茶(现已被查封)。一起,还聘请了一家无判定资质的公司对该批茶的一小部分样品茶进行了“参阅评价”,对外称该批普洱茶价值10亿元。经过财物数字化,创立了“普洱币”(后更名为“普银”)。
诈骗团伙是这样招引出资人的:
先将普洱币的价格从0.5元拉升至10元,一起在发布会上许诺将出资人持有的普银币经过两次拆分(一拆十),使出资人持有的普银币扩展100倍。
等很多出资人经不住利益的引诱纷繁出场时,普银公司经过歹意操作普银币价格走势,不断套现,导致出资人手中普银币毫无价值,最终共损践约3.07亿元人民币。
圈套大拆解:普银币的区块链概念是不是一个伪需求?
普银公司为了招引客户参加生意,使用出资拉动币价,招引更多人进场然后大笔套现;在普银价格上升后,又声称投入更多普洱茶,拉低普银价格。你会发现,实质上来说,这个圈套和之前的炒兰花、炒空头股票没什么别离,玩的就是伐鼓传花。
新颖的当地就在于,它引入了一个区块链概念,凭借区块链“无需信赖”“去中心化”的名号,让更多的人更简单入局。
实质上,尽管借了区块链噱头,但实践上普洱茶价格是被操控的,数量也是虚无缥缈的。项目方自身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高度中心化的。没有人能够监管它是否有暗箱操作,在利益驱动之下走到这一步,能够说并不意外。
此外,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具有无需信赖、不行篡改等特色。但普银币自身并没有很强的自运转体系。发行代币、参加去中心化、不行篡改的数据库,对项目方来说,除了能够提早汲取很多资金,并没有事务上的实践促进功用。能够说,普银币的逻辑跟区块链结合正本就是伪需求。
发币方与渠道存勾兑可能
据币圈人士所言,其实像普银公司这样的操作方法在ICO商场中很常见。
但是,2017年9月4日,我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备代币发行融资危险的布告》,清晰将代币发行融资定性为是一种未经同意不合法揭露融资的行为,涉嫌不合法出售代币票券、不合法发行证券以及不合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之后,国内三大虚拟钱银生意渠道比特币我国、火币网、OKcoin币行的一切虚拟钱银生意事务相继被叫停。
依据布告,普银公司是将普银币放到聚币网上进行生意的。那么,聚币网现在还安好吗?
《世界金融报》记者发现,聚币网实践上已中止运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官网主页有提示“持续生意请去www.coinegg.im”。
据币圈人士称,这应该是聚币网的海外版站点。现在因为国内监管,一切的数字财物生意渠道都将服务器移到了国外,躲避法令危险,在国内的团队仅是以“外包技能团队”的方式存在。“只需服务器不在国内,数字财物生意渠道就能够持续运营”。
“现在监管越来越严,所以发币本钱也水涨船高。现在大约在2000万元左右,一条龙服务,包含渠道发币和做庄的钱;也有愈加闻名的渠道要价会到5000万元。所以也不扫除发币方和数字财物生意渠道勾兑的可能。”该币圈人士称。
“普银币”仍在龙币网生意
尽管“普银币”现已正式被警方通报诈骗,但在一家名为“龙币网”的钱银生意渠道上,仍处于生意情况。
5月17日,记者以出资者身份致电龙币网客服电话,工作人员称,现在渠道中显现的数字钱银均处于正常生意情况。
依据“龙币网”生意数据,到5月18日13:00,普银币价格为0.0338元。
律师:虚拟钱银存在“庞氏圈套”危险
深圳闻名法令评论员张兴彬表明,虚拟钱银存在着“庞氏圈套”的危险,并存在巨大泡沫,一旦泡沫幻灭,它们都会回归其本来价值——零。
张兴彬以为,从实质上说,虚拟钱银炒作的重头就在于让散户接盘。借着区块链等精巧包装,进入金融商场,散户不明就里往里面很多砸钱,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则成了巨富。
出资者应提高危险认识
面临虚拟钱银,警方提示出资者:
一是挑选银行、稳妥、证券等合法金融组织进行出资;
二是出资要理性。出资过程中,要了解企业或个人吸收资金行为是否契合金融管理法令规定,调查企业或个人实在的财物、运营情况,剖析其许诺的收益私密养护,OEM贴牌加工生产是否合理,不要被“耀眼的招牌、诱人的项目、高额的收益”等表象所利诱而盲目出资;
三是增强危险认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危险,不合法金融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的危险。出资者首要考虑资金安全,不要受高息的引诱而动心,防止“赚了利息、丢了本金”。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