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6-15 14:40:12
  • 阅读(11377)
  • 评论(14)
  • 公民锐评丨在香港不能振振有词"爱国",岂非咄咄怪事?

    香港回归祖国23年了,一所校园试管婴儿却连表达"爱国"的自在都要被"揽炒派"掠夺,香港教育真是病得不轻。有位香港作家感叹,今时今日,只需你不黄不黑,你就没有说话的自在。

    70年前,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香岛中学决然升起五星红旗,秉持爱国主旨至今。在香港早已回归祖国的今日,同是香岛中学,却因回绝与一名怂恿学生演奏"港独"歌曲的教师续约,在网络上遭到"声讨"。"揽炒派"更煽惑学生建议"人链",在校外集合捣乱。在我国的土地上,爱国不能振振有词,反"独"却要遭受抹黑,岂非咄咄怪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首先要传递给学生的,就应为"对错善恶"的判别。"挑选歌曲的自在取决于学生",这绝不是教师推卸职责的理由。对恶的容纳便是一种恶。对"港独"的冷眼旁观,无异于听任"港独"、默许"港独"。就此而言,回绝与未遵循校园教育理念的教师续约,这是校园的权力,也是校园的职责,是完全正确的,理应得到各界支撑。

    有人借"政治中立"批判香岛中学,这完全是混淆视听,搞错了焦点。有必要指出,爱国是本分,而不是挑选。香港自回归一刻起,协助青少年树立国家观念、树立国民身份认同,便是教育界的当然之责。纵观国际,注重国家认识和前史文化教育,这是最起码的底线,试问哪个国家可以忍受不爱国,乃至"别离主义"言行,在自己的教育系统中存在?在爱国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什么"政治中立";培育国家观念,也绝不是"选修课程"。

    回归23年,香港教育的"去殖民化"却没有完结,乃至有人打着"中立"旗帜,美化、固化殖民思维。直接后果,便是谈爱国常常还需要"遮遮掩掩",有人乃至视国家为祸不单行。从教材美化殖民统治,到"黄师"授课公开曲解鸦片战争前史,说"英国为消除鸦片才发动战争",再到文凭试卷居然要剖析日本侵犯对我国"利大于弊"。国民教育缺失,导致许多青年缺少爱国情、前史感、文化观。与此同时,反对派从未中止污名化国家认识,妖魔化家国情怀,祸乱教育、腐蚀人心。究竟谁在用"毒素"给学生"洗脑"?究竟谁在谋私利输入"政治立场"?反中乱港分子难辞其咎。

    教育是构建未来的工作,培育什么人的问题,当时有必要正视。"港人治港",是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而不是其他什么"港人治港"。香港是我国的土地,香港的教育有必要可以培育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何为爱国者?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就做过论述,至少应该"尊重自己民族,真心实意支持祖国康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危害香港的昌盛和安稳"。呼吁"美军登陆"、宣扬香港独立、要求玉石同焚的人,他们不可能,也没有权力引领香港的未来。时下,卖国者、叛国者们仍在香港教育界四处"播毒"。他们越放肆,就越阐明"刮骨疗毒"火烧眉毛,树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系统刻不容缓。

    当时,有必要坚决切断伸向校园、伸向孩子的黑手。让爱国成为校园开办、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成为教育的中心价值之一,让"爱国之声"振振有词,响彻香江。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6  收藏